如何看在教會建立癌關小組的事工?
劉致權牧師(觀潮浸信會)
經歷病患的需要
於2010年自己完成神學課程,並開始在母會(觀潮浸信會)全職事奉。轉眼間,已經在母會事奉足足八年,現在同工團隊有十八位。在這個事奉年間,同工團隊裡面有三位同工先後發現患上癌症,亦有一位同工是之前病患者。在這四位患癌的同工之中,其中一位是我,另一位於去年安息主懷。回憶自己親身的經歷,最深刻莫過於醫生宣告自己確診患上癌病的時刻,自己感受和家人的心情,可以說是百感交集。當時自己一方面覺得驚訝、又感到懼怕、又覺得「無助」。不管自己身為一位牧者,而妻子和子女都是信靠耶穌,那又如何?我們也同樣面對懼怕、無助和不安。感謝主,神於2015年患病前修讀過「癌關大使」,對於癌症知識和處理有少許認識。因此內心的不安都顯得算是較一般人平靜,所以自己能夠繼續安排處理入院和治療事情。這次個人親身的體驗,讓我更加感受到,患病者好需要有人可以與他同路。
患者增多的需要
根據過去不同機構對癌症數字分折,本港患癌的新症每年都在不斷增加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最新的癌症數字,2015年發病人數突破三萬宗,該中心估算到2030年癌症新症個案更會飆升至三萬八千宗。新增患者的人數,究竟有代表著什麼?有人說教會就好似一個社會的縮影,若這話不錯,那教會也同樣要面對會眾患癌的新症也會不斷增長。這幾年間,教會會眾確診患癌的新症越來越多,他們除了需要牧者的關顧和牧養,也需要教會所提供支援。教會是否可以將這些患癌的會眾,歸入一般的牧養架構之中。看來不是最好的方法
,因為未必能夠顧及到他們身心靈的需要。
2016年,自己認識到教會裡面的患癌弟兄姊妹,人數不斷增加。我又感受到他們在身心靈的缺乏,經過多月以來的禱告求問。終於自己鼓起勇氣向堂主任,提出建立癌病關懷小組異象方向。感謝主,神為我開路讓一切都十分順暢。2017年初,教會終於開辦癌病關懷小組「溪水旁小組」,雖然牧養工作再要兼顧這小組牧養和帶領,但自己還是感到服持這個群體的需要和滿足。
社區患者的需要
這兩年有機會認識更多社區上服持癌症病患者的機構,並與他們彼此支援和合作。原來在社區裡面,患癌新症也同樣不斷增加。當中部分患者是基督徒,他們面對確診和治療過程的情緒、身體、信仰等等掙扎,他們好需要牧者的牧養和關心。此外,有些社區患癌者不抗拒有傳道人的關心和為他們禱告,可能因為他們實實在在感到生命的無助。我們會透過機構的協助去接觸他們、服持他們、與他們同路。由於社區患癌的人數增多,醫院管理局亦在聯合醫院擴建計劃中,增設腫瘤科中心,為居於九龍東的癌症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,包括放射治療、化療和心理及社會網絡支援。這樣看來社區對於癌病關懷的服持,也有迫切的需要。
總結:各位弟兄姊妹,我親身經歷患癌過程心靈上的需要;患癌人數不斷增多,教會無法至身事外,因為患癌的會眾也會同樣增多;社區患癌病患者增多,他們在那生命無助的日子,更需要有同路人。看來教會無論是為自己、為會眾、或是為社區,都需要推動癌關小組的事工。
福蔭團契
尚佩冰牧師 (宣道會藍田堂)
宣道會藍田堂的癌關小組於2007年成立,剛巧尚佩冰牧師同年加入藍田堂牧養婦女團契。當時團契有姊妹患上癌症,她便順理成章參與關懷工作;與此同時,有幾位弟兄姊妹的家人患上癌症,便邀請經歷過痛苦的肢體一起探訪;他們極之樂意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服侍病人,陪伴病友打仗。尚牧師就是這樣開展了她的癌關事奉,不經不覺便十年了。
回想當初尚牧師修讀善終課程,那時已意識到自己的志向並不是院牧工作,於是選擇了由半職傳道人開始牧會。她負責的第一個喪禮是母親的安息禮拜,傷痛過後,憑著上帝的恩典與召命努力向前,集中精神投入教會牧養羊群,著力探訪危急病人,更看見家屬被安慰的需要,以及病者與家人的福音禾場。
藍田堂開辦「福蔭團契」後,病人家屬透過癌關團契得到幫助,便希望回饋教會,令聚會人數持續上升,天父的回報實在未能預計。作為牧者,最欣慰的莫過於靈魂得救、罪人歸主,昔日的病友今天成為別人的幫助,發揮生命影響生命的果效。尚牧師認為關心病人,需要認同他們的辛苦與難處,陪伴和同理心同樣重要,適切的問候勝過千言萬語,與病人同聲同氣,提供有安全感的平台都是癌關服侍的要訣。
累積了多年癌病牧關經驗,尚牧師覺得癌症並不可怕,可用平常心與癌共處;癌程路上的確艱辛,但有醫護人員的協助、弟兄姊妹的陪伴,還有神在背後加力(路二十二43-44);只須緊記有主同行,再難的路也可跨過。對於癌關成員的牧養,尚牧師相信牧者積極的態度有正面影響;家屬常常感謝教會為病友洗禮,不只是一聲道謝,更是一份激勵。縱然病友偶會離世,但知道他們安息在主懷中,大家便感安慰。她強調持守著一顆事奉的心,對組員多加鼓勵,抱著樂觀的態度面對這個服侍,這份正能量自然會感染整個團隊。
過去的癌關事奉中,尚牧師最深刻的是認識了幾位患癌肢體,當中有身患重病仍謹守執事崗位;也有一位姊妹獲教會奉獻支持她針藥費用,最終卻把未用完的獻金留給教會,將上帝給她的愛延續下去;還一位弟兄經濟比較穏定,願意多買一些藥物支援病人,又常常記掛傳道同工退休後的生活需要。雖然他們已回天家,尚牧師仍非常懷念他們,亦十分敬佩他們遺愛人間的行動與傳承下來
的心意。
尚牧師打算退休以後,保持探訪支援病人;因為在「福蔭團契」中她時常陪伴患有重病者的家屬,擔當了同行者的角色,對她來說別具意義。
關懷,是走下去的動力!
張偉民牧師(香港仔浸信會)
根據香港防癌會之2020年癌症普查指引發表,香港現時約四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人生中經歷癌症。而全球證實患上癌症的人數,每年上升至一千八百多萬人,超過九百萬人死於這種疾病。[1]
雖然癌症發病率不斷上升。然而,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,只要我們注意生活習慣,徹底改變生活模式,例如戒煙、注意飲食、多做運動、保持心境開朗、作息有序,相信患上癌症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。[2]
病患者的心情
然而,作為癌症病患者,當得悉癌病在自己身上發生,這種驚愕、憂慮、徬徨是旁人不能理解和明白的,腦海中立時感到生命受到威脅,與死亡邊緣接近了,心裡總會泛起一片迷惘。在治療層面中,又害怕手術帶來的風險,或是化療後的反應,身體或容貌上引來的改變,又擔心家人知道此事後怎甚辨呢?家中經濟又是否能應付得到,在充滿負能量的心情下,深信無法改變一切逐漸走向死亡。
病患者的需要
病患者最需要的是身、心、社、靈的適切關懷,讓病患者先安靜情緒,透過聆聽,安慰和鼓勵,讓封蔽心靈抒發長久壓抑的感受。
a.身
「身體」狀況,透過藥物減輕病人的痛楚。不難想像,晚期病人除了飽受病魔折磨,身體承受著痛楚外,內心更是充滿痛苦、恐懼和憂慮,醫護人員視乎病人身體情況而引入舒緩治療,以適合的藥物或治療幫助病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楚,讓他/她能夠在無痛苦下離開。
b.心
「心理」方面,透過聆聽,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,如他們心中的牽掛、顧慮及心願等等,逐漸解開他們心結,以同理心了解他們深藏的感受,再次感到被人理解、被體會,並接納內心的掙扎。此外,當病人在醫院裡餘下歲月不多,他們會對生命的無助感會愈來愈深,牧者會從信仰角度中安慰他們,使他們心靈得到釋放。
c.社
「社交」方面就是指病人的社交活動,時常接觸的群體,包括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社區坊鄰等。牧者會透過關懷、鼓勵、經驗分享幫助他們。另外,又藉家居探訪了解病人及其家人的照顧需要,無論在實體上或經濟上,嘗試尋找社會資源協助。此外,在群體裡透過一班癌關同行者支持勉勵,就算人生走到盡頭,仍不感到孤單懼怕。
d.靈
「靈性」性上的需要,牧者藉著心靈關顧,跟病人聊天問候,透過聆聽了解病患者對人生價值觀的取態,信仰的寄望和依靠等,啟迪病患者發掘自我對人生有何的意義。藉著信仰真理的感染和幫助,與病人一起祈禱守望,將生命交托那位賜人平安的上帝。
作為前院牧的經歷
尤記得昔日在醫院事奉的時候,曾探望多名患病的病人,他們大多抱著焦慮和不安進入醫院,在醫院裡等待驗查,做手術,或其它等治療,在等待過程中充滿不安和害怕,醫生如何診治,採用什麼方案治療,更擔心的是會成為家庭的負累等等,面對林林種種的問題,他們內心充滿驚徨與迷惘。
我記得曾經探望過一位黃伯(假名)的老人家,一年前發覺自己經常咳嗽,家人陪同看普通科醫生,判斷為感冒,只吃一些感冒止咳藥物,每次服藥後病情稍為好轉,不久又重複咳嗽,加上常沒胃口,身體好像每下愈況,最後經醫生轉介到公立醫院跟進,經詳細驗查後,確診末期肺癌,當時專科醫生估計他只有大約半年到一年壽命,家人決定讓黃伯接受電療,在電療過程中,黃伯身體日漸消瘦,心情也變得消沉、又不肯與家人傾訴,人變得愈來愈沉默。雖然家人經常探望,但始終未能解開黃伯心裡的鬱結,後來黃伯開始轉到舒緩病房接受治療,家人渴望黃伯能釋放心懷,於是便請求醫護人員協助,最終轉介院牧跟進。我走到黃伯床邊與他傾談,起初黃伯不太願意表達內心的感受,經幾次探訪後,與黃伯建立信任關係,才知道黃伯擔心自己離開後,無人照顧年老的老伴,更擔心自己成為兒女的負擔。傾談過程中,我嘗試帶領黃伯回顧他的一生,對家庭的貢獻,今天兒女長大成人,各有自己的家庭,孝順父母照顧無微不至,黃伯釋懷了內心的憂鬱,我更從聖經中的故事,讓黃伯明白他是神所愛的兒女,並拆解他對信仰的疑惑,最後黃伯願意決志,一生跟蹤主。這是何等美的事,何等的恩典。主的確是何等愛我們的神,祂愛世上每一個人,正如聖經所說:「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」(約3:16)
癌關小組的重要
今天神帶領我來到香港仔浸信會「簡稱:仔浸」事奉,發覺教會有不少身體軟弱的肢體,無論自身或家人也需要得到適切的支援和安慰,在走過艱難歲月中並不孤單,有教會一同守望,一起同行,不論在情緒和心靈中得著神的安慰。然而,在籌組過程中,從何入手呢?感謝主,蒙神幫助帶領一班對癌症有負擔的肢體,一同尋求神的異象後,組成核心成員,建成立癌關小組,當中我們亦得到「癌聯」的協助,培育了一班癌關大使,關懷教會以外的朋友、會內的肢體及其家庭,盼望藉此讓未認識主的人,能透過癌關服侍認識我主耶穌基督這份愛,而對已認識主的肢體能得著群體的守望同行,在主裡得著安慰,放下一切的憂慮和重擔;對一班願意委身服侍的弟兄姊妹藉此踐行信仰,彰顯基督、榮耀上帝;從關懷別人中更明白身、心、社、靈的重要,服侍更人性化,信仰不至於離地。至今「仔浸」成立癌關事工已三年了,我們仍以謙卑的心去學習怎樣完善癌關事工,成為更優化、多元化、人性化的事工拓展,幫助教會造就社群。在此,盼望「仔浸」癌關事工能成為香港南區的燈檯,照亮每一個人的心,成為傷痛心靈的避難所,正如詩人所講:「我要論到耶和華說:『他是我的避難所,是我的山寨,是我的 神,是我所倚靠的。』」(詩91:2)
[1] 區兆基《香港防癌會》:〔網上文章〕;取自「醫療人員---癌症普查指引2020(專業人士版)」網頁(https://www.hkacs.org.hk/tc/screening_guideline02.php);瀏覽於2020年4月14日。
[2] 區兆基《香港防癌會》:-同上-